01
新中国成后,六大茶类的确立一直要到1979年,最早由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首次提出。分类的依据是根据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,很快得到了普遍的认同。只有普洱茶的分类一直备受争议,一直到2023,不但没有结束,专家们又开启了另一种更激烈的争议。
02
1979年,普洱茶已经有两大产品类别,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。生茶的工艺是采摘、萎凋、杀青、揉捻、晒干、蒸压成型。普洱熟茶的工艺是将晒干的毛茶加水渥堆发酵,然后晾干、筛选、蒸压成型。无论是从口感、外观、茶多酚的发酵程度都完全不同,但专家还是活生生的把生茶和熟茶统统归为黑茶,也许是为了便于记忆。
03
40多年过去了,每一个学茶的年轻人都会在深入分类学习时,面对青绿色的生茶和黑黢黢熟茶时,反复询问,这是同一品类吗?老师很肯定而无奈地说两种都是黑茶时,每个同学都会故作镇静而内心疑惑。尤其是在我们学评茶时,当老师把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种黑茶一起做评审时,我们的评语更是难以下笔,自己都觉得在指鹿为马。
04
2023年的春天,还是安徽农业大学,制定并颁布我国茶叶国际标准ISO20715:2023《茶叶分类》,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,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但令云南茶圈意外的是普洱茶的分类有了调整,将普洱生茶划分为绿茶类,熟茶仍然保留在黑茶类。有进步的是终于将生茶和熟茶区分开了,但是把一坨一坨的生茶饼放在全国绿茶的品类中,必将成为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线。
05
我们在一片愕然中慢慢冷静下来,开始思考。我们从事普洱茶行业多年,分类跟我们有关系吗?有,但不大。专家的分类会影响我们的业务以及销售吗?不会,还不如一个小网红的冲击大。专家在实验室完成的报告跟我们茶叶的品质与品牌有一毛钱关系吗?一点没有。于是我们逐渐想开,专家要完成他的任务,国际化也只是让老外承认我们分类的必要手段,跟懂不懂茶没关系。我们跟专家之间就是庄子说的:“夏虫不可语冰”。而且互相这样认为。毕竟我们反复强调,真正负责任的企业,产品质量标准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,国标只是一个最低的门槛而已,做高品质的无需重视。
06
普洱生茶是后发酵茶的典型代表,可以长期存放,跟酱香白酒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,但是绿茶是有保质期的,而且两者的工艺、存放、品饮方式都完全不同。专家非要把他放在一起,坦白讲,还不如原来放在黑茶类,毕竟黑茶类还抓住了普洱生茶的核心,那就是后发酵与长期存放的特征,但现在归为绿茶类了,犹如将酱香白酒强行归为清香白酒。让新入门而不知所以然的同学更加懵圈。这个现实就相当于我们为了拿证必须听老师的,但为了生存,就必须屏蔽一切不合理的杂音。
07
无论专家如何分类,只有在学校教学时课堂上会不断争论。现实是没有时间去与教科书较真的,为了生存,你说是啥就是啥,只要你买单。好茶永远不愁销路,就像牛人,无需拿文凭证明自己的能力。只有刚毕业的学生才需要文凭,行业高手都是被猎头紧盯的对象。做品质不闻窗外事,实干家早就将星空牢记于心,无需东张西望。
来源:古树迷宗茶业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